0.01微米!航天研磨师磨出纳米级精度

日期:2023-06-21 14:34:05 来源:北京日报

北京日报客户端 | 实习记者 胡子傲


(资料图片)

0.01微米有多细?大约是一根头发直径的七千分之一。这个连机器都很难“捕捉”到的精度,研磨师叶辉竟能用手“感知”。

在央视一档电视节目中,中国航天科工二院699厂研磨师叶辉挑战纯手工将两块“铸铁平台”研磨至极致平整,使它们贴合在一起,并承受最少500公斤的拉力而不分离。

在特制恒温、少尘的“洁净间”里,叶辉和同事卖力地挤压或旋转“铸铁平台”,动作手法十分娴熟。台下的观众屏息期待,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在台上的一举一动。

十多分钟后,研磨完成,主持人现场测验,研磨件果然扛住了500公斤的拉力。观众“沸腾”了。这相当于把两个足球场大小的平面叠在一起,间隙不超过0.1微米。然而,这还不是叶辉的技术极限。如果在更专业的操作间,“铸铁平台”换成“小量块”,这一数字可以达到0.01微米。

离开聚光灯,叶辉最享受的,还是回到他的“一亩三分地”,细细地研磨一件件产品的宁静。

作为新中国第二代研磨师,叶辉的日常工作是为航天产品提供高精度的零部件,这项工作对研磨件的细节要求达到了纳米级。航天工程将误差控制在“毫厘之间”,靠的是高精度的基准量块,他就是那个制造“标准”的人。“基准可不敢马虎,如果歪一点儿,传到零件上,那就‘谬之千里’。”叶辉感叹。

在我国,量块按精度分五个等级。叶辉早已突破最高档的一等量块精度。全国能够达到这一水平的研磨师,总数不超过10个。

研磨可不是谁都能干的。一推一拉之间,不能太深,也不能太浅,力道很难掌握好。就是这一点儿“刚刚好”的力道,叶辉“揣摩”了20多年。

1997年,叶辉毕业后被分配到研磨组。研磨工作不仅要耐得住寂寞,还得全神贯注,脑子溜号儿一点儿,手上的零件就“跐溜”走偏了。一起学研磨的人一一离去了,叶辉也有点儿心浮气躁,平整的铸铁平面被磨得“凹凸不平”。

“要不你也放弃吧。”看出叶辉有些倦怠,师傅李玉对他这样说。

李玉是新中国第一代研磨师。那时,生产高精尖产品需要的“基准”都得从国外买。我国不掌握自主权,时刻面临被“卡脖子”的风险。李玉和同事们发奋图强,探索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研磨方法。可惜,由于研磨师稀缺,李玉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传人,60多岁还被返聘继续工作。

“师傅的绝活儿得有人传下去。”劝退的话让心高气傲的叶辉打起了精神。

叶辉重新拿起重几十斤的研磨平台。无数遍练习,无数次摩擦,他逐步找到了感觉。五年后,叶辉终于出徒了。就在他想大干一场时,意外发生了……“右手手掌贯穿,三根手指筋断,仅剩拇指和食指可以活动,可以开残疾证。”医生的话让叶辉感到“五雷轰顶”。

“要是我放弃了,二院这一脉就彻底断了!”叶辉不顾疼痛,脑子里想的是研磨事业的传承。“师傅等了40年,才培养出一个传人,如果我撂挑子了,退休的师傅如何再培养新的弟子?”叶辉一遍遍地问自己。

出院后,叶辉举着已经被判定残废的手,开始了新的征程。相伴五年的平台成了叶辉最好的“理疗机”,他强制自己右手全开,按压平台,重复那套熟悉了五年的动作。“疼啊,抽筋一般的疼。磨几分钟,就一身汗。”叶辉回忆道。

3个月里,每天叶辉都准时来到工作台前进行康复训练。手掌从只能勉强半开到能够全开,再到右手恢复正常伸展,医生都说这是个奇迹。

五等、四等......叶辉研磨的精度不断地提升、突破。他试着打磨检测仪器检测不出来的精度,结果由于产品精度太高,仪器软件出现了“紊乱”,生生把机器给“逼疯了”。

一次,一厂家要做一种精密仪器,遍寻全国专家也没找到能接活儿的人。他们找到叶辉,“外国人说中国人根本做不出这种精度。”听到这话,叶辉霸气回怼:“你把中国两字去掉!”

他只用3天,就完成了产品制作。

由于职业小众,叶辉的职称评定总是受影响,可叶辉从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。如今,叶辉希望将研磨这项绝活儿传给更多的人。“在航天学会了这项技能,就不能把它带离航天。这是我师傅那一辈人的理想,也是我的理想。今后,这会是我对徒弟的要求。”叶辉说。

标签:

品牌展会
全国巡演